2025 年 9 月 8 日
在射频(RF)通信系统中,信号从发射器到接收器所经过的路径称为通信链路。在设计此类系统时,评估该路径上的信号强度、噪声水平,以及各种损耗的过程称为链路预算分析。
在通信系统设计中,计算链路预算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是对通信链路端到端性能的理论评估。工程人员通过链路分析这一过程,来量化在特定条件下系统预期增益和损耗。该分析在考虑所有相关系统参数的情况下,有助于预测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数据传输的有效性。
此分析中的性能组件包括发射功率、天线增益、路径损耗、接收器灵敏度,以及因大气吸收、多径衰落,或系统缺陷等造成的额外损耗,详见图1。通过将这些数值组织成结构化的计算模型,工程人员可以评估接收信号功率是否足以满足所需的服务质量,并支持通信信道中期望的信号波形。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对最终的链路预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理解其作用对于设计可靠且高效的通信系统举足轻重。
优化卫星系统的RF链路预算是确保通信可靠性的关键。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对于提升并维持信号质量、提高频谱效率,以及确保稳健的连接必不可少。本文探讨了卫星通信网络的链路预算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也包括设计过程中应对链路预算挑战的一些技术手段。其中一种计算方法是弗里斯传输公式(Friis Transmission Formula),如下所示。其作为电信领域中的一个基础方程,用于描述在自由空间理想条件下,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功率与发射天线辐射功率之间的关联,同时考虑了距离和天线特性的影响。该公式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对接收信号强度的初步估算。
天线增益-噪声温度比(G/T)是衡量接收系统性能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在卫星通信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线增益反映了系统聚焦和放大输入RF信号的能力,而天线噪声温度则衡量了天线从各种来源所捕获的总噪声功率;包括天空温度、LNA噪声温度,和馈线损耗温度。全面了解G/T比值,对于卫星通信系统及其相关链路预算的设计、分析和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卫星通信网络的接收端,G/T比值将接收天线的增益与系统的总噪声温度进行比较。它量化了天线在背景噪声中捕获所需信号的有效性。较高的G/T比值意味着系统在接收微弱信号方面表现更优,同时能够有效抑制系统噪声的影响。这一指标使工程师能够优化诸如天线尺寸、接收器灵敏度,和噪声系数等关键参数,从而在信号接收能力与噪声抑制之间实现最佳平衡。参见图2。
天线的G/T值是通过将天线的接收增益除以其等效系统噪声温度来计算的,如以下公式所示。其中,天线增益量化了有效接收和定向RF信号的能力,而等效噪声温度则代表了天线系统的总噪声贡献。最终计算得出的G/T值通常以分贝每开尔文(dB/K)为单位表示,为天线性能提供了一个标准化衡量指标。
G/T比值在卫星通信系统的链路预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依靠G/T比值来进行精确的链路预算分析。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是卫星通信链路预算中的另一项关键指标。它结合了发射器输出功率和天线增益,反映了系统发送信号的有效性。较高的EIRP可提高接收端的信噪比(SNR),从而实现更长的传输距离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最大化EIRP可通过增强信号可靠性并降低所需链路裕量,来同时提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性能。现代EIRP技术的进步使卫星系统能够在每个基站支持更多用户,扩大覆盖范围,增加链路容量,并为终端用户带来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优的服务质量(QoS)。
由于路径损耗的存在,发射器与接收器间的距离会显著影响SNR。SNR用于量化所需信号相对于背景噪声水平的相对强度。较高的SNR意味着更优的信号质量和接收性能。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信号强度减弱,SNR降低,进而影响通信质量;尤其在毫米波频段,信号衰减更为严重。对于可靠的卫星通信而言,维持较高的SNR十分关键,因为它能确保更好的信号质量、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低的误码率(BER)。
此外,高SNR使系统能够采用更复杂的调制方案,从而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相反,低SNR则迫使系统不得不使用更简单的调制方案,导致数据速率降低以确保信号完整性。较强的SNR支持更快、更高容量的数据传输,而低SNR则会导致性能下降、延迟增加,以及由于数据包丢失和重传而造成的吞吐量降低。有效的系统设计旨在最小化这些损耗,并保持足够的SNR以实现最佳性能。
计算SNR链路预算是评估卫星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环节。由于信道带宽和自由空间路径损耗(FSPL)等参数通常为固定值,设计人员必须仔细权衡卫星端的发射EIRP与地面终端的G/T比值,以优化整体性能。提升G/T的方法包括选用高增益接收天线、通过精心的元器件设计降低系统噪声,以及应用信号处理技术来增强SNR。然而,实现高G/T比值往往需要权衡取舍——如使用更大的天线、增加系统复杂性、提高功耗或增加成本。工程人员必须在满足系统要求的同时,兼顾实际限制,平衡各项因素。
SNR会影响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效果。如下图3所示,不同的调制方法需要达到一定的最低SNR才能正常工作。例如,在信噪比为3.15的Ku-频段下行链路中,适合的调制方式为DPSK¼,频谱效率0.75bps/Hz;假设信道带宽为5MHz,则最大数据速率可达3.75Mbps。
一般来说,低SNR意味着数据速率较低,而高SNR则允许更高的数据速率。系统可以采用自适应调制技术,根据SNR水平进行切换,但这需要更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
下面简要说明上图所示的调制概念。每一条卫星链路在设计时都采用特定的MODCOD(调制与编码)方案。调制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来对数字数据进行编码。相移键控(PSK)是一种常用方法:例如,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使用两个相位(相差180°);而正交相移键控(QPSK)则使用四个相位,在相同带宽下数据速率翻倍,但需要更多功率。为了避免依赖绝对相位参考,差分相移键控(DPSK)采用相对于前一比特位的相位变化来进行编码。
卫星通常采用幅度相移键控(APSK);在卫星通信应用中采用APSK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对各种幅度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并且降低了对发射功率放大器(PA)线性度的要求。诸如PA压缩等非线性因素可能会改变不同幅度环之间的相对距离;但由于同一给定幅度环上的所有点受到的影响相同,从而将这种非线性效应的影响降至最低。因此,APSK允许对环间距进行预失真处理,以便在非线性放大后,各环仍保持适当的间距。APSK还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可通过调整环数与环间距,在信号失真与峰均功率比之间取得平衡。
如下图所示,当卫星相对于接收器移动时,其发射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多普勒频移。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同步问题,进而影响通信的可靠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系统必须持续监测并补偿频率偏移。在此过程中,先进算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接收器能够动态调整,保持稳定、高质量的信号接收。
系统损耗是所有卫星通信系统中固有的,可能源自地面站与卫星内部及之间的各种组件。由于天线、功率放大器、RF滤波器,和收发器信号处理单元等硬件存在缺陷,信号可能会发生劣化。在Ka和Q/V等更高频段,大气衰减和自由空间路径损耗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加剧了信号劣化,因此需要在系统设计中进行精细补偿。
工程人员采用多种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如使用相控天线阵列和波束成形技术、自适应功率控制以确保根据实时链路条件调整发射功率从而优化SNR,以及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和自适应编码与调制技术来增强通信性能。
自适应编码调制(ACM)技术根据信号质量调整数据传输方式,助力提升卫星通信性能。当信号强度高时,系统使用更快的传输方法发送更多数据;当信号较弱时,则切换到更为可靠的方法以避免错误。这使得连接更为高效可靠,尤其适用于高速移动并飞越不同区域的低地球轨道(LEO)卫星。ACM能够实时自动调整,以保持信号稳定,防止出现中断。
机器学习(ML)正成为工程人员优化卫星通信系统链路预算的又一得力工具。借助预测和自适应能力,机器学习有助于在动态环境中更高效地管理资源。强化学习等技术可实现功率控制、切换和带宽分配的实时决策;而监督学习则能预测信号衰减和路径损耗,以便进行主动调整。例如,机器学习算法可在需求高峰期提高发射功率,或确保卫星间无缝切换。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正改变着卫星网络的设计范式,使其在多变条件下提升性能与可靠性。
综上所述,优化RF链路预算对于设计可靠、高效的卫星通信系统至关重要。通过细致分析EIRP、天线G/T和SNR等参数,工程人员能够预测并增强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链路的性能。自适应编码调制、实时功率控制,和基于机器学习的优化等先进技术,正在重塑卫星网络的设计方式——使其能够在日益动态且要求严苛的环境中,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优频谱效率,及更强健的连接能力。
此外,也欢迎您访问我们的 Qorvo 设计中心,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以及内容丰富的视频、博客文章、白皮书,和工具等资源。如需相关支持,请访问 cn.Qorvo.com 或联系我们的技术支持。
关于作者
我们的作者在面向前沿技术开发及优化无线方案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立足对客户需求和行业趋势的深刻理解,他们与Qorvo的设计团队紧密合作,推动创新,并提供支持行业领先产品的尖端解决方案。
感谢参与本文撰写的主要贡献者:James Cheng(高级产品线经理)、David Corman(首席系统架构师)和David Schnaufer(技术市场经理);他们的宝贵支持为我们的读者带来专业知识和反映行业趋势的最新信息。
还有其它想让Qorvo专家讨论的话题吗? 将您的建议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Qorvo 博客团队,它可能会出现在即将发布的文章中。